m
位(虚拟或物理)地址s
位作为 组索引(Set index)b
位作为 块偏移(Block offset)- 剩下的
t = m-(b+s)
位作为 标记(tag)
- 抖动(thrash) 高速缓存反复地加载和驱逐高速缓存块相同的组
- 直接映射高速缓存(direct-mapped cache)每组只有一行
- 组相联高速缓存(set associative cache)每组有多个高速缓存行
- 组中的任何一行都可以包含任何映射到这个组的存储块
- 所以,在组内搜索时必须并行搜索组中的每一行,而不是逐行依次匹配
- 寻找一个有效的行,其标记与地址中的标记相匹配
- 随机选择策略
- 最不常使用(least-frequently-used, LFU) 策略
- 替换在过去某个时间窗口内引用次数最少的那一行
- 最近最少使用(leaset-recently-used,LRU) 策略
- 最后一次访问时间最久远的那一行
- 全相联高速缓存(fully associative cache)所有的高速缓存行组成一个组
- 因为高速缓存电路必须并行地搜索许多相匹配的行,构造一个又大又快的相联的高速缓存很困难,而且很昂贵。因此,全相联高速缓存只适合做小的高速缓存,如 TLB
- write policy or update policy
- 表明数据是如何保存到高速缓存和主存的
- 大多数情况下,直写高速缓存都是非写分配的,写回高速缓存是写分配的
- 写命中(write hit)CPU 写一个已经缓存了的字
- 直写(write-through) 来自 CPU 的数据既会写入高速缓存也会写入主存
- 优点:主存始终保持在“最新”状态,与 cache 保持一致
- 缺点:每条存储指令都会引起总线上的一个写事务,有可能会降低系统速度
- 写回(write-back) 尽可能地推迟主存的更新,只有当替换算法要驱逐已更新的块时,才把它写到主存
- 优点:显著地减少总线事务的数量
- 缺点:增加复杂性,主存和高速缓存的数据有可能不一致。为了重获一致性,往往需要操作系统的介入
- 必须为每个高速缓存行维护一个额外的 修改位(dirty bit),表明这个高速缓存块是否被修改过
- 写分配(write allocate) 当要写入的字不在高速缓存中时,加载相应存储块到高速缓存中,然后更新这个高速缓存块
- 优点:利用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
- 缺点:每次不命中都会导致一个块从主存传送到高速缓存
- 非写分配(non-write allocate) 不命中时,避开高速缓存,直接把这个字写到主存中,而高速缓存的内容不变
- 不命中率(miss rate) 不命中数量/引用数量
- 命中率(hit rate) 1-不命中率
- 命中时间(hit time) 从高速缓存传送一个字到 CPU 所需的时间,包括组选择、行确认和字选择的时间
- 不命中处罚(miss penalty) 由于不命中所需要的额外时间。需要从下一级缓存中得到服务的处罚
- 较大的缓存可能会提高命中率
- 使大存储器运行的更快总是要难一些的,结果,较大的高速缓存可能会增加命中时间
- 较大的块能利用程序中可能存在的空间局部性,帮助提高命中率
- 对于给定的高速缓存大小,块越大意味着高速缓存行数越少,这会损害时间局部性比空间局部性更好的程序的命中率
- 较大的块对不命中处罚也有负面影响,因为块越大,传送时间就越长
- 组中的行较多,降低了高速缓存由于冲突不命中出现抖动的可能性
- 较高的相联度的缺点
- 会造成较高的成本。实现起来很昂贵,且很难使之速度变快
- 每一行需要更多的标记位
- 每一行需要额外的 LRU 状态位和额外的控制逻辑
- 增加命中时间,因为复杂度增加了
- 相联度的选择最终变成了命中时间和不命中处罚之间的折中
- 直写高速缓存比较容易实现
- 写回高速缓存引起的传送比较少,因此允许更多的到存储器的带宽用于执行 DMA 的 I/O 设备
- 层次结构越往下走,传送时间增加,减少传送的数量就变得更加重要
- 一般而言,高速缓存越往下层,越可能使用写回而不是回写
- 硬件高速缓存一致性不需要由软件显示地进行冲洗,就能保持 MP 系统上 cache 和主存储器间的数据一致性
- 因为总线上使用的物理地址,所以只有物理索引的 cache 才能使用硬件一致性机制
- 监听协议(snooping protocol):用在基于总线的系统上的协议,因为每个 cache 都要监视或者监听其他 cache 的总线活动
- 监听协议分为两大类
- 写-使无效(write-invalidate):在一个处理器修改了已经由其他处理处理器高速缓存的数据时,向系统内的所有其他高速缓存广播一则 使无效 消息
- 写-更新(write-update):在一个处理器修改数据的时候广播它的新值,以便系统内的所有其他 cache 正好缓存了受影响的行,就可以更新它们的值
- 在 MESI 协议中,每个 cache Line(x86 中是 64 bytes)都有 MESI 四种状态,cache line 实际上是加了几个 bits 来表示这些状态
- 在 Intel CPU 中引入 HA 和 CA 来管理这些状态以及同步各个 cache line 的副本
- Home Agent(HA),连接到 内存控制器端,
- 持续跟踪 cache line 所有权
- 从其他 CA 或内存中获取 cache line 数据
- Cache Agent(CA),连接到 L3 Cache 端,cache misses 的时候为 cache line 数据制作请求发送给 HA
- Home Agent(HA),连接到 内存控制器端,
- 他们都在 ring bus 上监听和发送 snoop 消息,这种模型叫做 Bus snooping 模型,与之相对的还有 Directory 模型
- Snoop 消息会在 QPI 总线上广播,会造成很大的带宽消耗,为了减小这种带宽消耗,如何 snoop 有很多讲究
- 在 quick-path-interconnect-introduction-paper.pdf 里面有介绍 Intel 的两种 snoop 的方式:Home Snoop 和 Source Snoop,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谁主导 snoop 消息的发送:
- HA 主导叫做 Home Snoop
- CA 主导叫做 Source Snoop
- Hashing scheme 映射物理地址到 LLC 分片(last-level cache slice)上,避免某个分片成为热点
- LLC 分片的数目和一个 CPU 里的 core 的数目一致
- 每个 LLC 分片和一个 core 共享一个 CBox
- CBox 实现 cache 一致性引擎,所以 CBox 作为它的 LLC 分片的 QPI cache agent
- Intel 处理器的 cache 行为主要由
- 内存类型范围寄存器(Memory Type Range Register,MTRR) 和 页属性表(Page Atrribute Table,PAT) 配置
- 控制寄存器 Control Register 0(CR0) 的 Cache Disable(CD) 和 Not-Write through(NW) 位
- 页表条目中的同等位,即 Page-level Cache Disable(PCD) 和 Page-level Write-Through(PWT) 位
- PAT 意图是允许操作系统或 hypervisor 可以调整由计算机的固件在 MTRR 中指定的 cache 行为
- PAT 有 8 个条目来指定 cache 的行为,它的实体存储在一个 MSR 里
- 每个页表条目包含 3 bit 的索引,指向一个 PAT 条目,所以系统软件通过控制页表可以用一个非常细的粒度来指定 cache 的行为